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-民族文化园地

性心

来源: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作者:采购中心  罗志红 发布时间:2020-07-23 字体大小:


“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”,性乃真性、天性、纯性。“外观其形,远观其物”,指的是眼观的意识;天地之间,震来虩虩,声音之发,是耳闻之意识;各种气味的知觉,是嗅觉意识;色是各种物欲;身乃指身体的感受,指身识。这是人的外五门,外五门的信息收集和传递到人的大脑中,形成内意识。由于内意识的发起,引发起思维的决定,然后就会产生行动付诸。意识的善,会形成行为的善,结果也是善的,因此意念对人来说很重要。外意识产生行为以及结果的过程,思维是连续不断的,清净的善思维,体悟到真性更深切。

自性是人人都有的本性。“意”是对境生起的念头和思想;“识”是对“意”的分析和定性;“性”是生起意识的根本,是意识的本源,故自性是清净无染的。世人常用自性而不缺失,亦常用而不觉知。就像大地孕育着万物、滋养着万物、承载着万物,幻化出万象,生生不息。大地无私的性德默默无闻地奉献一切,而万物的存在,认为这是固有的本性,自然而然地拥有。

洞悉自性,感悟自性,须用意体悟,它是智慧的觉知。我们找不到这种觉知,是因为大家的觉照不坚固恒定,缘虑妄境,重染五欲六尘,名闻利养,习气深重;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无迷而自迷,所以不能见性。要找到自性,就要把人的明意识、潜意识里面的妄想,包括微细的妄念全部除去之后,并用长久的定力保持着清净的思绪,长期保持正念,脑海中守护清晰光明的理念,内在澄澈无染,透明亮泽,蓄聚着美妙的正能量,自性悄然而至。

自性不会执着一切本体,达到自净其意。它具有包容一切的属性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也指出“清静为天下正”,可以感悟到古圣先贤从广袤的缘和深邃的根中论证了这个观念;自性具有忍性特性,这种忍性顺随外界机缘而遇到,因不同的机缘会产生不同的忍性;自性本自具足,我们从来都没有失去它,只是没有深切思维和运用好而已,它是产生现象的能量,可外化出一切事物。譬如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茅原焚烧,只看到草木成为灰烬,但草木之根我们没有看见,遇到阳光、水分、温度这个缘,又会芸芸而生。同样,我们人之所以能思考、工作、创造、发明等,靠智慧和行为的能量,这种能量就像根一样,这种能量隐含着自性的作用,自性虽不能眼见,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,犹如电虽不能目见,而一切照明、机车的发动都是它起的作用。自性就是我们本具的体悟,它是离开一切形状、颜色、不可把提的,虽然不可把提,但它又在我们潜意识、明意识中存在。

自性包含着智慧,只是人人各自的底蕴和修炼程度不同,而感悟的深度各异。智慧简单理解,智是了解、知道,明白的能力和洞悉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,以及空间属性的知悟。慧简单解释,履行好行事、处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含有知行在其中。讲到“知行合一”就想到了王阳明的观念:认识与实践分别统一,且知与行合而为一,以知为行,知是行的先导,行是知的体现,知是行的开始,行是知的完成。知中含行,行中含知。这个道理阐明了拥有智慧关键在行。知道后能真正做到、行到、实践到、验证到,才能算真正的智慧。若只知道了解、学习,只会明白,而不能真实躬行,不能脚踏实地去做,不算真正智慧。去做了而没有做好,做不明白,做不清晰,也不算真正的智慧。智慧像是我们人两只足,一只是明理,一只是实践。在走路的过程中,一脚明白,一脚实践,再一脚明白,再下一脚实践,这样达到“学而时习之”的效果。庄子也讲过“人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的观念,做到“知行合一”而乐在其中。

智慧中含有取舍的效能,智慧修炼的过程是无穷尽的,除非达到自性光明的境界。因此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该想的,什么是不该想的;什么是该说的,什么是不该说的;什么是该做的,什么是不该做的。通常情况下能做到取大义、正义,才有正能量的守护。舍去妄语、恶语、绮语,妄想和妄为就能去除负能量。修正自我,智慧光明,达到“智不自智,因物故智。物不自物,以智识物。”

智慧的修求是无止境的,因人的境遇不同而感悟的程度也不一样。因此身边的每个事物都是求得智慧的阶梯,也就是说每个烦恼和痛苦的战胜和跨越都会用到智慧。面对烦恼和痛苦不是目标,解决烦恼和痛苦才是目标。如果不面对,又何谈解决。在历经踽踽更迭修求之后,就会回归简单。而现实中人们往往不厌其烦、孜孜不倦去追求看似风光,而令人身志疲惫的过多欲求,而在限定的壁垒中迷惘,忽视了“道在尔而求诸远,事在易而求诸难”的真理,这样何以得智,何以得乐,何以清静。求智慧跟修行一样,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一章对修行的感悟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中士闻道。若存若亡。下士闻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。”我乃中下士人,愚钝迍邅,不见开悟。愿大家都是上士之根器之人。

若要求得智慧,必须要有定力,长期坚持才有效果。量子力学观点,两种状态不能同时存在,只能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。但科学亦提出“态叠加”称两种状态同时存在。当我们意念在反复或矛盾状态中就会有这种现象,若我们消除分别执着意念,思维中状态就会清晰,就会回到原本状态,就会达到自性体悟。只有“心有所信,方能行远”,信仰是生命的动力,只有坚定的信念,方能求得正行正果,随时遇到正能量的护持,超越对镜,化解逆境,求得大智慧,了悟自性。
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
关闭 打印